广元论坛-大话利州

  • 0839-3221258
  • 打造川北地区最大的生活互动直播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2226|回复: 1

川派传统书画装裱被认定为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8-6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巴山雕民 于 22-8-6 17:30 编辑









传统装裱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就有了中堂悬挂的形式。南朝的范晔是最早的装裱专家。中国第一部装裱专著《装潢志》中说:“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书画装裱技艺2008年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名片。





2017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妇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夫人在故宫体验了书画装裱工序中的重要环节——托画心。足以证明习总书记对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视。



艺术家的作品完成以后只是完成了作品创作的一部分,一件完整的作品是需要装裱师和艺术家共同来完成,因此,必须在保护作品的前提下,创新与装裱才有意义。所以装裱师要对艺术作品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要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艺术含义,艺术内涵以及对艺术家所用的材料、纸张、笔墨和他的绘画风格都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用心解读作品,我们把装裱艺术的黄金比例与每一件作品精心的搭配,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符合艺术家独特气质的完美作品,那些在传统装裱技艺助力下的精品力作更显十足的艺术魅力。







川派传统书画装裱技艺是由郑次清(图一)先生于1920年创办驰名中外的文化老字号“诗婢家”形成,其徒弟周方财(生卒不详,蓬溪上游乡),1921年起在成都“诗婢家”学徒多年,学会装裱绝活。1935年回老家遂州(现遂宁)开“天地和”装裱坊,其子周惠清(1926年-2016年)13岁起跟父亲学艺,1948年后因战乱返乡务农,直到文革后期,技艺才得以重新展示。1974年开始被邀请在蓬溪、绵阳、德阳等地文化馆、江油李白纪念馆装裱字画,颇有名气,1979年被王培清、侯正荣请到广元皇泽寺、文化馆装裱字画,1980年在广元“翰墨斋”以技术入股进店专事装裱。胡公石(于右任入室弟子,中国书协第一届理事,宁夏书画院院长)为“翰墨斋”题写店名。

翰墨斋旧址


1985年7月,周惠清三子周劲松从部队复员,初以探亲名义来店,先作其父的帮手,不久正式签约入店作学徒。1987年9月,周惠清提出因年老体衰回家养老,由周劲松接替裱工。八十年代时广元市委钟勘书记(曾题写店名)、曾子益书记,人大赵湘主任、文化局左培鼎局长等领导曾多次前往“翰墨斋”调研指导。

1991年收其侄子周毅为徒,学成之后到湖北做著名书法家周绍华专职裱工常住武汉。1997年末老城改造拆迁,“翰墨斋”歇业,周劲松在南街家中接一些裱活(现在常住成都只是利用寒暑假接裱一些老客户预约的字画),2013、14年时广元市委邹自景副书记曾两次到周劲松南街家中调研指导。周劲松装裱技艺收入《中国书画装裱大典》(第222页),成为川北地区唯一入编的装裱师,“翰墨斋”鼎盛时陕西汉中、宁强,甘肃陇南以及川北绵阳、南充、西充等地书画收藏单位个人慕名送来裱活,业务十分红火经常加班赶货。

“翰墨斋”是广元政协委员马凤歧、蔡达源、王献辑、张懋芬、雷世煦及侯正荣等共同倡议,并由薛文礼、刘重威、杨海明3位老人(周惠清老人其后加入)创办的广元第一家书画装裱店,前后经营16年半,为广元地方文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2018年胡光成在南街“古艺轩画廊”开展书画装裱业务,拜周劲松为师继续学习传统书画装裱技艺,2020年迁至雪峰古径巷27号,期间广元市文物局俞天喜局长、中共广元市委宣传部严映明主任曾到店调研指导。

2022年1月,川派传统书画装裱被认定为广元市利州区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劲松、胡光成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书画浸润心灵 收藏成就财富




古艺轩画廊
致 力 于
将高雅艺术传递到寻常百姓家中
艺术是一种滋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传播传统文化,提升生活品位!


发掘传统文化 我们一直在努力










古艺轩画廊位置: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雪峰古径巷27号


我们传播传统艺术 让您一生拥有优雅气质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