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政之本也。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在省纪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廖建宇书记强调“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基层纪检监察机构,作为反腐倡廉的前沿卫士,当持续发力,以无畏之姿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守护一方清正廉洁之风气。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腐败的滋生,往往源于思想的滑坡、制度的疏漏和监督的缺位。基层工作贴近民众,权力虽看似微小,却关乎民生福祉。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者需明察秋毫,于细微处着手,以文化为刃,斩断腐败之根。 以廉洁文化滋养心灵之土。于基层开展丰富多样的廉洁文化活动,如讲述古代廉吏故事,传播“羊续悬鱼”之清正,“杨震拒金”之高义,让这些璀璨的文化明珠照亮基层干部的心灵,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在乡村的宣传栏、社区的文化墙,描绘廉洁画卷,书写廉洁箴言,让廉洁文化如春风化雨,润泽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心田,从思想源头上抵御腐败思想的侵蚀。 用制度文化筑牢藩篱之基。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水随渠行则治,破渠而溢则乱。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应结合地方实际,完善基层权力运行的制度规范。借鉴古代监察制度中“以条问事”之法,明确权力清单,规范办事流程,让基层权力运行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同时,加强制度的宣传和解读,使基层干部对制度心存敬畏,明白制度的红线不可逾越,制度的底线不可触碰,让制度成为遏制腐败的坚固堤坝。 借监督文化点亮公正之灯。监督是腐败的克星,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发扬古代监察御史“代天巡狩”之精神,深入基层一线,倾听民众呼声,通过明察暗访、专项检查等方式,让腐败行为无处遁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监督渠道,让群众成为监督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在监督过程中,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让监督文化成为照亮基层权力运行的阳光,使腐败在阳光下无所滋生。 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身负重任,当以廉洁文化、制度文化、监督文化为基石,持续发力,一以贯之,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还基层一片朗朗乾坤,为国家的繁荣稳定筑牢根基。(刘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