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论坛-大话利州

  • 0839-3221258
  • 打造川北地区最大的生活互动直播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986|回复: 0

持续发力,铲除腐败土壤——以文育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11-28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反腐倡廉的事业进程中,持续不断地施加力量,彻底铲除滋生腐败问题的土壤与条件,乃是构建清正廉明社会的关键所在。传统文化蕴含的众多理念恰似一把把珍贵的钥匙,可为反腐倡廉这项伟大工程给予别具一格的思路启迪。
“耻感文化”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论语》中提到:“行己有耻。”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耻感,那么就容易陷入道德的泥沼,进而滑向腐败的深渊。在社会层面,我们应重拾这种耻感文化,让腐败成为一种为人所不齿的行为。在教育体系中,融入耻感文化的教育,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故事、典范的传颂,让人们明白廉洁为荣、腐败为耻的价值观。例如,讲述子罕以不贪为宝的故事,他面对宝玉的馈赠,坚定地说出“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样的故事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处,一旦重新焕发光彩,将从文化心理上为铲除腐败土壤奠定基础。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廉耻不仅是个人道德的准则,更是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支撑。从家庭文化的小切口来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良好的家风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古代有诸多重视家风建设以保持廉洁的例子。如颜氏家训中所倡导的修身齐家的理念,一个家族如果秉持着清正廉洁的家风,家族成员在为官从政时,就会受到家族文化的约束。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家文化,开展家庭廉洁教育活动,评选廉洁家庭等方式,让家庭成为反腐倡廉的坚固堡垒。当家庭中充满着对廉洁的崇尚和对腐败的唾弃时,腐败滋生的土壤将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中被削弱。
从社会交往文化来看,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种建立在利益交换基础上的交往往往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我们需要倡导一种纯粹的、基于道义和志趣相投的人际交往文化。在官场中,应鼓励同僚之间建立清正的工作关系,以公共利益为导向,而非通过权力寻租来构建利益同盟。在商业交往中,也应弘扬诚信为本、廉洁交易的文化。例如,晋商在历史上以诚信和义利观闻名,他们遵循“利以义制,名以清修”的原则,这种商业交往文化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当社会交往文化回归到健康、清正的轨道上,腐败的社交网络就难以编织。
再看古代官员的自省文化。“吾日三省吾身”的传统修身方法,提醒着为官者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在现代,我们可以建立类似的官员自我审查机制,这种机制不是形式上的走过场,而是从文化深处汲取力量。官员要像古代贤士一样,常常反思自己的决策是否公正廉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通过文化的熏陶,使自省成为一种习惯,从官员个体的内心深处杜绝腐败思想的萌芽。
持续发力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需要我们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社会的治理体系,从耻感文化、家风文化、社交文化到官员自省文化等多方面构建反腐倡廉的文化防线,如此,才能从根源上逐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实现政治清明、社会清正的美好愿景。(刘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