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讲究“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治未病”等理念,这些智慧对于反腐败斗争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标”是腐败现象呈现出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本”则是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如权力监督的漏洞、思想道德的滑坡、制度执行的疲软等。在反腐败斗争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惩治“标”的表象,更要着力祛除“本”的根源。就像中医不仅消除病症,更要调理人体机能失衡的根本。例如,通过完善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运行流程,从源头上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这便是从“本”上着手,切断腐败滋生的脉络,让腐败难以“发芽”。 “扶正”,在廉政建设中就是要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和政绩观,提升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平,使其从内心深处抵制腐败的侵蚀,这是“不想腐”的内在动力。“祛邪”则是运用监督执纪问责等手段,对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惩处,形成强大震慑,让腐败分子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不敢腐”的外在约束。只有“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如定期开展廉政教育专题活动,用正面典型激励干部,以反面案例警示众人;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以此强化“扶正祛邪”之效。 中医“治未病”倡导预防为主,反腐败亦当如此。在腐败尚未发生之时,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日常监督、强化风险预警等措施,将腐败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比如,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进行廉政风险排查评估,针对潜在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监督干部的工作作风、社交圈子、经济状况等,及时发现并纠正小问题、小毛病,防止其演变为大的腐败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借鉴中医智慧,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从“标本兼治”上消除腐败根源,在“扶正祛邪”中塑造廉洁风气,于“治未病”时防范腐败风险,如此久久为功,方能让腐败问题无处遁形,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营造健康洁净的环境,让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前行。(刘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