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蜀道部分文字使用情况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影响。通过对《先秦古蜀道》《拦马墙》碑、昭化古城牌坊、剑门关前出师表、女皇故里路灯座等实例的剖析,揭示了不规范文字使用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强调了规范文字使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蜀道;规范文字;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影响 绪 论 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作为其重要载体,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重要使命。然而,在一些文化场所,如蜀道相关景区,却存在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这对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旨在分析这些现象及其影响,并探讨解决之道。 汉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 剑门蜀道作为大蜀道文化旅游目的地,其旖旎自然风光及碑铭刻石点缀的人文景观对游客们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党中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今天,传统文化的断代大多数人已经没有传统概念,景区以及公共设施上的文字对近几代人影响尤为重要,笔者就蜀道上是近三十年来的一些奇葩文字试列几例与方家商榷。 一. 《先秦古蜀道》《拦马墙》碑 (一)问题分析:蜀道上的《先秦古蜀道》《拦马墙》这两通碑,勒石时间是2001年,碑额采取从右至左排列,正文却是从左至右,且正文空两格,繁简同用加标点符号。有传统有创新,这种排版方式既不符合中华传统书碑规则也不符合现代新式横排章法,显得不伦不类。 (二)历史背景 :汉字横排始于建国后1956年。‌在1955年,国家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出了“建议推广汉字横排横写”的决议,并在195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的《人民日报》和地方报纸一律改为横排‌。在1956年之前,汉字一直是竖排的。在汉代,由于书写工具主要是竹简和丝帛,书写范围有限,因此采用了竖排的方式。直到清代,卢戆章在1892年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阶》,这是中国第一本横排书籍,但这种横排方式并未得到广泛推广‌。1915年,《科学》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物,首次采用横排方式出版,开启了汉字横排的先河。随后,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们积极倡导汉字横排,推动了这一改革的发展。 (三)在《先秦古蜀道》《拦马墙》碑中使用繁简同用加标点符号且排版混乱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以下多方面的影响: 1.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1)造成认知混乱:中华传统书碑有其特定的规范和形式,这种不伦不类的排版方式会让人们对传统书碑文化产生错误认知。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渴望深入了解的人来说,会误导他们对传统书法艺术和碑刻文化的理解。 (2)繁简同用可能使人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产生混淆:汉字的简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传统碑刻通常使用繁体字以体现其历史韵味和文化传承性。而随意繁简同用打破了这种历史的连贯性,让人们难以准确把握汉字的发展脉络。 (3)削弱传统美学价值:传统碑刻的排版、字体等都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从右至左的碑额排列和从左至右的正文排版以及不恰当的繁简混用和标点符号使用,破坏了传统碑刻的整体美感和艺术协调性,降低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审美价值。 2.对现代文化传播的影响 (1)缺乏规范性示范:在现代社会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这种混乱的排版方式无法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文字使用和排版示范,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和学生群体。他们可能会误以为这种不规范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从而影响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文字表达和书写规范。 (2)对于景区来说:作为公共文化展示的场所,不规范的碑刻会给游客留下不良印象,降低景区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3.阻碍文化交流 当国内外游客参观这些碑刻时,不规范的排版可能会引起误解和困惑,阻碍文化交流的顺畅进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文字的理解和认知本就存在差异,这种不规范的排版方式会进一步加大理解的难度,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 (四)处理建议:虽说这两通碑有些不伦不类,但是还是传达了该传达的内容,这也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建议: 1.保存原碑旁边做个小标记注明情况; 2.重新刊刻,认真校对,以新式或者传统的方式表现均可,但是不得混淆使用以免再次贻笑大方。 二. 昭化古城牌坊 (一)问题分析:昭化古城入口,有一座新建牌坊,坊额及坊柱楹联文字采用电脑体篆书,虽然运用篆书的笔意,却有悖于篆书原则,自古篆书行草书字字均须有出处,这里的篆书竟然出现简化字,这与前段时间“延安博物馆”匾额如出一辙。 (二)处理原则:在篆书中出现简化字时,通常的处理方法是不予认可。‌ 篆书作为一种传统的书法形式,其核心在于保持古文字的原始形态和结构,而简化字则是现代为了书写简便而对传统汉字进行的改写,两者在字构上存在本质区别‌。具体来说,篆书中的简化字处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保持篆书的原始形态‌:篆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书法形式,其核心在于保留古文字的原始形态和结构。简化字虽然在现代书写中简化了笔画和结构,但这与篆书的书写规则和美学要求不符‌。 2.‌避免简化字的混入‌:在篆书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应避免简化字的混入。简化字和繁体字在字构上存在显著差异,混入简化字会破坏篆书的传统美学和历史价值‌。 3.‌尊重传统书法规则‌:篆书有其独特的书写规则和美学标准,简化字的引入不符合这些规则,因此在进行篆书创作时应严格遵守传统书法规则,不得使用简化字‌。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确保篆书在保持其传统美学和历史价值的同时,避免简化字的混入,维护其作为传统书法的纯粹性。 (三)处理建议:征集书法家手写,著名书法家题书也能提升景区品位,同时也可以提升书法家的知名度。
三. 剑门关前出师表 剑门关关楼前,有一通大型竹简造型的出师表节选,其内容与前面的《先秦古蜀道》《拦马墙》两碑有异曲同工之处,不伦不类。被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应须撤换。 四. 女皇故里路灯座 广元城区部分路灯灯杆底座标注“女皇故裹”这里的“里”和“裹”是有区别的。两者解释不一样用处也不一样,里的意思就是居住的地方、街坊、中国市制长度单位、衣物的内层、内部、姓等等意思;而裹的意思为包、夹带、方言等等,这种简单的文字错误反映出对文字使用的不严谨态度,可能误导公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理解。 五. 不规范文字使用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综合影响 (一)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误导:不规范的文字使用方式,如碑刻的混乱排版、篆书中出现简化字等,会使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他们可能无法正确理解传统书碑的规范形式、篆书的书写原则等,从而影响对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准确把握。 (二)破坏传统文化的美学体系:传统的文化载体,如碑刻、书法作品等,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不规范的文字使用破坏了这些载体的排版、字体等美学要素,降低了其审美价值,进而影响公众对传统文化美学的欣赏和理解,削弱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阻碍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汉字的演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传统碑刻通常使用繁体字以体现历史韵味和文化传承性。不规范的文字使用,如繁简同用,打破了这种历史的连贯性,使得后人难以清晰地了解汉字的发展脉络,阻碍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四)影响现代文化传播的规范性:在现代社会,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不规范的文字使用无法为公众提供正确的文字使用和排版示范,尤其是对年轻一代和学生群体影响较大。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采用不规范的文字表达和书写方式,影响现代文化传播的规范性。 (五)降低文化场所的品位和吸引力:文化场所,如景区,是展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窗口。不规范的文字使用会给游客留下不良印象,降低景区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从而影响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因为游客可能会因为这些不规范之处而对景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产生怀疑,减少对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六. 解决蜀道部分文字不规范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管理部门的监管:文化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场所文字使用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文字使用规范标准,并定期对景区、文化设施等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规范的文字使用现象,要及时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确保文字使用的规范性。 (二)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素养:文化工作者,包括景区工作人员、书法家、设计师等,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他们应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规范,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文字使用规范,避免出现不规范的文字使用情况。同时,他们还应该积极传播正确的文化知识,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社会层面,应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对公众的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文化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文字使用规范。特别是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字使用规范意识。 (四)规范文化设施的文字制作:对于文化设施,如碑刻、牌坊、路灯座等,在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文字使用要求进行。要选择合适的字体、排版方式等,确保文字的规范性和美观性。同时,要加强对制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出现不规范的文字使用情况。影响景区的文化形象。 七. 结论 蜀道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其文字使用规范与否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影响重大。当前存在的不规范文字使用现象,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包括误导认知、破坏美学体系、阻碍连续性、影响规范性以及降低品位和吸引力等。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我们必须加强对文化场所文字使用的管理和规范,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素养,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规范文化设施的文字制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优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