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在剑门关前拐出一个柔和的弧线,两岸青山如铁幕垂落,江心白鹭掠起的涟漪里,藏着北宋元丰年间一段被遗忘的往事。当鲜于侁以利州路转运使身份驻守剑南时,这位被司马光誉为"福星"的直臣不会想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七年,将在蜀道咽喉处与这座古城结下千年之缘。
一、利州初任:蜀道风烟里的仕途起点
元丰二年(1079年)的利州路,正值新旧交叠的特殊时刻。王安石新法余波未平,蜀地因茶马贸易引发的暗流在群山间涌动。鲜于侁甫一上任,便以"革除宿弊,宽恤民力"为纲,将转运司衙署所在的广元城化作新政试验场。他废除茶场官营旧制,允许茶商自由买卖,使得嘉陵江上商船往来如织,剑门关外的马铃声穿透巴山夜雨。据《宋史》记载,此举"岁省官钱十余万缗,民得安业",在崇山峻岭间奏响经济变革的强音。
二、文教星火:摩崖石刻中的精神传承
在千佛崖南侧的峭壁上,至今残存着鲜于侁主持开凿的"转运司题刻"。这位师从范镇的儒学大家,将中原文化的星火播撒在蜀道深处。他重建利州州学,延请眉山宿儒讲学,使得嘉陵书院的书声与江涛相和。苏轼谪居黄州时收到鲜于侁寄来的《超然台赋》,曾在回信中感慨:"蜀中士子得子骏教化,文风当与剑阁争雄。"这种文化基因的注入,让广元在明清时期涌现出张问陶等文化大家。
三、水利遗泽:明月峡畔的千年堤影
明月峡东岸的"鲜公堤"遗址,至今仍在诉说一个关于治水的传奇。元丰五年(1082年)夏,嘉陵江暴涨,洪水漫过利州城墙。鲜于侁亲率军民筑堤防洪,创造性地采用"竹笼卵石法",将蜀人治水智慧与北方夯土技术结合。这道绵延五里的石堤不仅护住城池,更在江心淤出百顷良田。明代《广元县志》记载,当地百姓"每岁清明祭堤如祀先贤",将水利工程升华为精神图腾。
四、风骨长存:剑门关下的精神坐标
当元丰八年(1085年)鲜于侁离任时,利州路百姓"遮道泣送百余里"。这位拒绝参与"乌台诗案"构陷苏轼的硬骨文臣,在广元留下的不只是政绩,更塑造了城市的精神品格。今日皇泽寺内保存的《鲜于侁德政碑》,碑文虽已漫漶,但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早已融入蜀道石板的肌理。漫步在嘉陵江畔,仿佛还能听见当年转运使与三泉县令讨论税赋改革时,衣袂带起的猎猎风声。
从箕子朝鲜到剑门蜀道,鲜于氏族的迁徙轨迹暗合着中华文明拓展的脉络。当我们在凤凰山巅俯瞰广元新城时,那些北宋年间种下的文化基因,正在嘉陵江两岸生长出新的年轮——江心沙洲的生态公园延续着鲜于侁"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古渡码头遗址旁的高铁大桥正演绎当代蜀道传奇,就连夜市中飘香的"子骏炙鱼"亦暗藏《宋氏食经》的千年密码。鲜于侁的名字,永远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如同明月峡的绝壁,历经千年风霜,始终保持着向阳而立的姿态。
— 利州鲜于张扬
2025.5.
|